丹麦和德国专家在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作者:阎春波/文、图 发布时间:2018-06-20

应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邀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Jörg Maletz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Svend Stouge教授分别于5月中旬、6月初来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6月2-5日,Jörg Maletz教授与武汉地调中心有关专家一道赴宜昌考察了丁家坡志留系剖面以及鄂宜页2井岩心笔石化石。6月14日,Svend Stouge教授和Jörg Maletz教授在武汉地调中心分别作了题为“大阳岔剖面:解决全球奥陶系底界对比问题的剖面”和“中国志留系剖面:生物地层和页岩气”的学术报告。

Svend Stouge教授介绍了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吉林大阳岔剖面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和加拿大寒武-奥陶系界线金钉子绿岬剖面精细地层对比,指出作为划分寒武-奥陶系界线的标准牙形石分子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存在的问题,建议使用牙形石Cordylodus intermedius作为划分寒武-奥陶系界线的标准分子,该分子具有鉴定特征明显、演化序列清晰、全球分布、丰度高且低于最早浮游笔石层位的优势。

Svend Stouge教授报告的成果是以武汉地调中心汪啸风研究员为首,汇集中国、丹麦、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各国科学家的工作组在近年的合作研究中获得的,以该项成果为基础,将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提交“吉林大阳岔剖面:全球寒武系-奥陶系辅助界线层型剖面与点(ASSP)的建议书”。

Jörg Maletz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奥陶-志留系笔石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热演化阶段笔石有机壳反射率的变化及其在页岩气调查与勘探中的应用;展示了在宜地1井钻孔和神农架铁炉沟剖面的奥陶-志留系界线笔石生物地层学方面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根据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揭示了宜昌地区在志留系鲁丹阶顶部存在笔石带缺失,而神农架铁炉沟剖面则保存了完整的早志留世笔石序列,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扬子地区加里东期末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服务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与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武汉地调中心在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方面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人才。

介绍中扬子地区笔石研究进展

参加学术交流的部分专家合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