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野外技能培训 促科技创新能力

——基础地质室开展复杂构造区野外工作培训

作者:邓新/文、图 发布时间:2018-03-30

2018年3月26-29日,为进一步加强地调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针对基础地质调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在湖北武当山地区组织开展了造山带物质记录的观察与识别技能培训。

武当地块是扬子北缘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由武当群和耀岭河组两套岩石组成,对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质疑。近期,武汉地调中心实施的二级项目“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在扬子北缘识别出由武当-随枣弧后盆地、桐柏-大别岛弧带和北淮阳弧前盆地组成的新元古代弧盆构造体系,记录了华南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散过程的重要信息,其中武当群和耀岭河组属于弧后构造环境的产物。

本次培训特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昌前教授、湖北地质调查院邓乾忠教授级高工分别就“花岗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及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和“武当地区南华纪地层序列与有关问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武汉地调中心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统介绍了扬子北缘基本物质组成与地质演化过程,湖北1∶5万十堰市等4幅区调项目负责人李福林介绍了工作进展及野外考察内容。

本次培训的重点是通过对武当群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构造样式的识别,以及变质变形期次的观察和划分,以加强和提升地质科技人员在造山带及构造复杂区的野外工作技能和综合研究能力。这是武汉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继2017年组织开展宜昌黄陵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带的集中考察、学习之后,又一次针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热点地区开展的野外演练,是落实地调局人才战略和地质科技创新要求的具体举措。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和交流,提升了科技人员的野外工作技能,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深化了对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格局的认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为武当-大别造山带科技创新基底人才团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专家作学术报告

野外实地考察

野外实地考察

野外实地考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