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

一、东南丘陵区域地质调查工程(2019-2021)


总体目标任务:

建立扬子陆核增生及与周缘地块的汇聚-裂解过程模式,提出华南陆块聚散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新认识。

推进区调改革,按照1:5万区调新的技术要求,开展海南昌江-广东云浮、南岭城步-南雄、长江经济带红安-咸宁、川藏铁路等地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条件,查明海南岛、武汉城市圈重点地区第四纪物质组成、地质结构、环境演化,重点查明川藏铁路重要区段岩性、构造等基本特征及工程岩组、岩石体发育特征,编制系列图件,评估1:5万区调技术要求实施效果,为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及川藏铁路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理清红安群、云开群、鹰扬关群、抱板群等物质组成、地质时限、构造属性及华南中-新元古代古地理格局;扬子古陆核增生、扬子陆块及南北缘、华夏陆块群早古生代构造格局;提出中生代早期生物复苏期典型动物群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


工程首席简介:

牛志军,男,1970年生,博士,研究员。现任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东南丘陵区域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业务方向为地层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获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地质人才、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等荣誉称号。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地质调查项目等近十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8篇,出版专著12部(第一作者2部)。

 

二级项目简介:

(一)长江经济带中段红安—咸宁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在红安—咸宁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区内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调查大别岩群、红安岩群物质组成、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以大别造山带地质演化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编制科普读物,支撑自然资源部龙化石科普基地建设。提交1:5万地质图及其成果数据库,支撑“地质云”平台建设,提升基础地质资料的更新、共享与服务。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建设。

 

(二)南岭城步—南雄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南岭城步-南雄地区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条件、华南丹霞地貌成因、构造背景和形成演化过程等;查明川藏铁路重要区段岩性、构造等基本特征及工程岩组、岩石体发育特征、展布规律及铁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差异性的地质背景。开展科普活动,出版科普读物,支撑自然资源部龙化石科普基地建设。提交1∶5万地质图及其成果数据库,支撑“地质云”平台建设,提升基础地质资料的更新、共享与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海南昌江-广东云浮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推广应用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技术要求,查明海南澄迈-琼海、广西铁山港等地区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条件,建立琼北地区第四纪地质格架。开展科普活动,编制科普读物,提升社会对海南岛形成演化历史及特色自然资源的认知。提交1∶5万地质图及其成果数据库,支撑“地质云”平台建设,提升基础地质资料的更新、共享与服务。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建设。


二、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2016-2018)


总体目标任务:

以锡、锰、铅锌、铜、金、磷等矿种为重点,围绕南岭、湘西—鄂西、桂东—粤西、武当—桐柏—大别等重点成矿区带,重点部署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编制1:5万地质图、地质矿产图、与成矿有关的建造构造专题图、物化探异常图、找矿预测图等,初步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为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

南岭成矿带以铅锌、金、锡、铜矿为重点,以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铅锌银矿、钨锡矿、锡矿,矽卡岩型钨锡、铜、铅锌矿,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等为目标,围绕着5个非铀整装勘查区,以及7个重点勘查区和8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

湘鄂西—黔东南成矿带以铅锌、铜、铁、锰等为主攻矿种,兼顾钨、锑、金,以扬子型铅锌矿为主攻矿床类型,重点在湖北神农架—黄陵、湖北鹤峰—湖南龙山、湖南张家界—贵州铜仁和湖南沅陵—怀化集中连片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

桂东—粵西成矿带以金、铜、铅锌、铁等为主攻矿种,围绕2个整装勘查区,以及4个重点勘查和2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以铜、钼、金、银、铅锌等为主攻矿种,兼顾稀土、锑、金红石、磷、镍,以斑岩型、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铜钼铅锌多金属矿等为主攻矿床类型,围绕2个整装勘查区,3个重点勘查(连片)和6个一般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


工程首席简介:

牛志军,男,1970年生,博士,研究员。地层学、盆地演化、区域地质和科研管理方向。


取得成果:

在解决重大地质问题方面,一是新发现大量化石,获得大量同位素年龄数据,解决了部分疑难地层时代归属,完善了中南地区各成矿带岩石地层序列、侵入岩序列,划分了含矿建造,编制了各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时空结构表。二是重新厘定了花山群、仓溪岩群、云开群等前寒武纪基底的物质组成、地质时限及构造属性,建立了扬子陆块及北缘、南缘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模式。三是建立了江南造山带幕阜山地区伟晶岩演化与稀有金属富集模式,南岭地区成钨、成锡花岗岩综合判别标志,粤东莲花山典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及“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并在指导找矿中取得实效。四是新发现矿产地23处,找矿靶区171处,矿化点314处,开展了资源潜力、技术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助推“三稀”矿、锰矿、钨锡矿、金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区资源基地建设。五是关键矿产找矿突破,鄂西北地区新发现大型铌钽稀土矿1处,系统总结扬子陆块北缘铌钽-稀土矿床成矿模式;提出湖北断峰山地区具有寻找锂铍矿潜力的认识;南岭地区新发现2处具大型规模远景的重稀土矿;在云南宣威-贵州水城一带,发现钪铌稀土多金属矿床;广东双华-平安镇、三饶-钱东圩地区实现了锡铜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五是在江南造山带、南岭等地区新发现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钨锡铜矿成矿事件,获得华南早侏罗世(187-185Ma)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扬子陆块台地内部发现微粒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桂中地区发现国内最大的石炭系锰矿,滇东南地区发现石炭系顺甸河组、三叠系石炮组二段2个新的含锰层位;琼北地区云龙凸起西缘新近纪地层中发现新的含油层。